3D建模會不會做了但不能用?一場現場設計的驚魂記
阿宏是一家工廠的工程主管,最近他正準備進行一場小範圍的廠區管線改造。他手上有兩份圖,一份是五年前的平面配置圖,一份是自己標記過、用尺量出來的草圖。問題是——現場的設備早已不是當初那個模樣了。
他想用 3D 建模,但聽同業說:「有的公司花了幾十萬建模,結果做出來的資料根本不能用,還得重做!」這句話讓他猶豫不決。
但當他找到我們,開始接觸雷射點雲技術後,才發現——原來「不能用」不是建模的問題,而是用錯方法、找錯對象。
一次搞懂:什麼時候「建模會沒用」,又該怎麼避免?
其實,大多數建模無效的原因,來自以下幾點:
沒有考慮用途:建模內容與實際施工需求無法對應。
圖資格式錯誤:結果不能導入設計軟體,只能當圖片看。
現場資料錯誤:人工丈量不夠準確,導致後續設計全錯。
缺乏圖面與3D整合:建模與施工圖分離,設計單位根本不敢用。
但這些問題,只要一開始使用點雲掃描、標準化建模流程,就能避免。
我們的做法是:
直接使用毫米級精度的雷射點雲當作建模基礎。
在建模過程中結合工廠現場條件,建立符合需求的物件模型。
同步輸出 2D 圖與 3D 模型,讓設計、施工、監工都能使用。